人啊人——2018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 | 头条
年末岁尾,这是小编本年度最后一天的任务:和你一起“看未来”。
2018年12月1日,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先生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闭幕式上,向全体参会代表和140万在线听众,发布了“2018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”,主题“人啊人”。以下是“风向标”的主要内容,略有删节。
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举办第五个年头了。这五年,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,坍塌与重构,已经汇聚成为从南到北、从东到西的洪流。全球性的时代巨变中,人人都在同一条船上,我们“在未来面前人人平等”。
未来已来,无人可以幸免。所以今年的年度风向标,不再试图引导我们看得更远,想得更多,而是努力回到我们自己,回到教育人和被教育者生命内在的原始场景,然后安静下来,找个地方坐下,吐纳,呼吸,以饱满的内在,迎接我们注定将“颠沛流离”、不断求变的旅程。
“重构学校——人啊人”,这是一个老话题,但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。
改革开放四十年,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时代。我们来看看这个“新时代”意味着什么?
从国家意识层面,我们的培养目标已经逐渐从工具本位,走向儿童本位;从单一强调对社会有用,到开始强调学会完整的生活……此时此刻,学校怎么办?
从教育方针层面,我们始终要坚持“立德树人”。但决策者和实践者又都渐渐明白,“德”的内涵已经更加丰富,“人”的背景和工业化时代也已大相径庭……此时此刻,学校怎么办?
从时代发展层面,我们的教与学正面对一个真实的悖论:要用越来越有限的时间,去面对越来越无限的学习。当“德智体美劳”在学校教育中必须真正实现“五位一体”,学校怎么办?
从个人需求层面,当孩子们的未来已经无法预测,他们需要学校教育尽快告别“以过去的知识教当下的人”,走向“用未来的场景来启动当下的学习”。学校怎么办?
……
是的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只有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,教育人才能大声地对全社会说:学校是你必须敬畏的地方,教师是你必须尊敬的人。
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师的新角色,校长的新使命,儿童的新未来,学校与学习的新可能……
我们必须致力于成为教育领域的“野蛮人”,强行让我们手中的教育,在这个时代的拐角,向未来拐弯。我们不仅要热烈欢迎从其它领域打破教育现状的“学校门口的野蛮人”,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成为“学校内部的野蛮人”。
什么是“野蛮人”?我心中升起这样一幅图像:他们面对注定陌生的旅程,有勇气进入未经开辟的“原始森林”,内心有好好活的欲望,手里有捕获猎物的工具。
这样的“野蛮人”,或者说这一类的教育人,对这个世界,必须有一种贪婪的读取欲望。
所以2018年度风向标的第一个关键字是——
读READ
2017年底,我们曾建议教育管理者读以下十本书:《未来简史》、《必然》、《爆裂》、《人工智能》、《设计改变一切》、《教育公平》、《如何学习》、《重塑组织》、《四个维度的教育》、《致良知》,目标指向“放大教育格局”。
2018年向教育管理者推荐的这十本书,目标是“发现人的可能”。这包含两个维度:珍视生命内在价值的自我管理:包括人的价值观、思维方式,健康与美;强调生命科学成长的教育行动:比如怎样科学学习?如何系统设计?学生是谁?怎样办学与教学,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?
克服人性的弱点,最好的方式,是按原则行事。所以成功的人生最重要的原则,就是“做一个有原则的人”。书中描绘的那些工作与生活的“原则”,很像常识,又大开脑洞。它帮助你重新思考领导者所应秉持的最好原则是什么,以及这些原则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。
这本书画了两张图:领导者“心灵顿悟地图”,和组织行为变革的“人类潜能地图”。
作者认为,一个卓越的组织,必须在文化层面建立“超越胜负的成功”这样的集体意识;而要实现这一点,领导者“保持清醒”至关重要。而清醒的领导需要具备七种素养——
首先是三个性格特质:无条件的责任感、本性的正直、本体的谦逊;其次是三种人际相处技能:真诚的沟通、建设性的协商、完美的协调;最后一个是前六个特质生效的条件:情绪控制。
无论是教育人本身还是学校里的孩子们,我们越来越不能离开身心健康谈教育。这是一本被好几位大学校长推荐的书,被誉为21世纪最完整的身心整体医学。
作者的身份很有意思:顶尖的天才科学家+东方文化研究者。
内容简介三句话:一、身、心、灵的全面医学;二、中西医合璧的整体疗法;三、倡导并指导我们从饮食、运动、呼吸、观念与情绪管理各个方面改善健康。
第一次向教育界推荐一本医学著作。因为我们必须开始以顾及身心健康与生命平衡的方式,来对待自己和学校里的每一个人。
这是一本人人都可以从中受益的书,作者朱光潜。
朱光潜先生说:要求人生净化,先求人生美化;他说,只有进入美感的世界,才能跳出借党忙官、追名逐利、沉浮得失的名利圈。
他说,我们该如何办一所真善美的学校?最智慧的入口是“以美为旗”,因为科学精神、人文气象、道德良知的生成与抵达,必须依赖美而归于美。
他说,追求美的人,就会追求让生命成为美的艺术,让每个人的生命史成为自己的作品。这样的人,才是从灵魂深处拥有创造力的人。
强烈推荐这本书和你的精神世界结盟!
关于学习,上一年度我们推荐的书是《如何学习》,从脑科学实验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“为什么要这么学习”;而这一本书是这个题目的精进版,是“如何学习的操作流程”。
看看本书目录就会知道它的价值——这26种学习方式,虽然我们几乎全都知道,但也许我们从未如此完整设计过学校里的学习。
同样连续两年推荐关于设计思维的书。也是对上一本《设计思维》的深化。前者主要是帮助大家认识、了解、掌握设计思维这个工具,这本书则是以设计思维与设计为基础,改进管理实操,去创造性地管理一所学校的课程产品与品牌价值,为学校进化提供真实的创意突破力量。
每年一本经典阅读,今年荐读20世纪最伟大的法国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《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》。
认识你的学生——这个问题正是因为皮亚杰,才成为教育界万众瞩目的里程碑问题。
皮亚杰用毕生精力研究“儿童是如何思考的”,“儿童是如何知道的”,对教育科学的进步与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。
正是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崭新认识,于是全球教育从传统中诞生了一股清流。我们才知道,儿童时期是一个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发展阶段,儿童的智力和道德结构与成人不同。所以教育的使命,才从提供知识转向为发展思维;教育的目的,才走向找到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和方法,并提供差异性的学习。
《第五项修炼——知行学校》
无论校长、老师、学生,还是家长,每一个时代的人,应对挑战与困境的唯一出路,就是持续学习;而最有效的莫过于“基于共同愿景的团队学习”。在我看来,这本书指明了学校教育突破局限、挖掘潜能最有效的道路。
知行学校,是指一个以学习为宗旨,如同生命系统一样的学校。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学习型组织。学习型组织在学校里,包括什么?如何搭建?如何运行?将抵达哪里?本书有详尽的描述。
本书是迄今为止,对当下教育体系最为深刻的反思,对未来教育最为贴切的展望,对学校从培养目标、学习内容、学习方式、评价体系以及学校构建最为合理的分析、想象与设计。
最触动我的部分包括:用计算机改造数学课堂、搭建以沟通为目的的语文教学,以及几乎对每一门学科具体该怎么推进,都有详细可行的大胆设计……
按惯例,还是要推荐一本超乎我们认知与想象的书,夯实我们对人类未来的理解。
人工智能作为这个时代最大的变量,究竟会推动世界走向哪里?《生命3.0》是迄今为止对人类这个特殊生命的未来,提出了一个超乎所有人预期的认知,人工智能不是人类制造的机器,而是一种全新的生命阶段。
因为这本书给生命下了一个定义:可以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。
而作为这个超级生命的创造者,我们及我们所培养的人,必须是一群对人类友好、爱护,期望改善世界,并且对什么是最好的世界有准确而清晰认知的人。
我想,这就是今天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。
这是第一个字。第二个字:
看LOOK
2018教育创新发生了什么?教育研究与实践者面对基于未来的教育都讨论了什么?我们来梳理一下:
这是2017年底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发布的“未来学校新基因”——
无边界,全学习/跨时空,跨文化/反分工,多选择/高情感,高互动/网络化,嵌套式/新学习,新考试/学校变得聪明/学生走向全能/这是今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志勇老师对“未来学校”的特征描述:
人本化——新素质教育时代
开放性——学校不再是封闭的孤岛
定制化——从统一批发走向个人定制
综合化——从分科走向综合
实践化——课程实施:书本学习+实践学习
产品化——课程产出:内隐思维产品,外显实物产品
自组织——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学习共同体
智能化——学校教育手段走向“人+机器”时代
协同化——学校教育边界的消解与重构
合作化——学校治理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
这是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描述的“未来学习趋势”:
打破时空束缚;
个性化学习;
自由选择学习方式;
基于项目的学习;
现场学习——实际的工作经验;
数据分析导向;
考试方式将会变革;
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学什么;
辅导将变得更加重要。
这是中国教科院曹培杰先生“未来学校的四个面向”:
学习空间灵活、智慧、可重组
学习方式主动、深度、无边界
课程体系个性、联结、跨学科
组织管理开放、民主、扁平化
这是《新校长》杂志12月刊推出的“全球基础教育年度观察”:
组织形态——以身心完整、目标进化和自我管理为特征的“青色组织学校”正在生长
课程改革——从知识为学习主要目标转向能力和素养进阶为学习主要目标
学习方式——泛在、多元、混搭的学习方式日新月异
师生关系——学校行为跨进真正以“学习者”为中心的时代
评价方式——由“筛”变“泵”,从为选拔而评价走向为发展而评价
未来教师——读懂学生、重组课程、联结世界
学校空间——打造全学习生态系统
教育公平——以教育创新抵达教育公平
教育政策——培养目标走向“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”
这是2018年“地平线报告”,高等教育进步的六大趋势:
越来越重视测量学习;
重新设计学习空间;
开放教育资源的扩散;
新形式的跨学科研究兴起;
推进创新文化;
跨机构和跨部门合作。
可以看见,重构学校已经成为不断迭代的现实。而这样的变化还有一个更深广的背景,就是时代的观念转型和技术进步,正在扎扎实实地到来。比如今年4月,美国哈佛大学宣布,从2019年秋季开始,将不再对申请者的考试成绩做出硬性要求。截止年末,美国已有1000多所学院和大学加入取消SAT和ACT成绩的浪潮中,不再以“分数论英雄”。比如今年9月,世界首位数字虚拟教师现身新西兰校园……
用一句今年最振奋人心的话结束这个部分。《人类简史》的作者尤瓦尔.赫拉利在一场演讲中说:21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产品不再是工厂车辆武器,而是人体大脑思维——所以世界的重心,将逐渐从跨国公司,转向那些杰出的学校。
所以对学校教育的研究,以上都只是最初级的开始,一定会有更多智慧的大脑,开始进入这个让我们痛并快乐着的领域。
此情此景,我们必须要——
想THINK
2018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,我们回到对人的思考,对学习者的建议——教育人和受教育者面向这样的未来,这样的教育,究竟该怎么办?或者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学习,赢得未来?
生态意味着关联:当一个人有了生态意识,才意味着全世界每一片山水、每一个情境、每一个人都与我相关。生态也意味着平衡:人类无法弥补长期饮食不平衡带来的伤害;事实证明也无法弥补长时间精神成长缺失带来的伤害。
人从来就是一个生态的人。所以我们需要“德智体美劳”相融合的学习,需要知识、技能、情感、意义相贯通的学习,需要“身心灵”协调同步的全人学习;需要学科体系与世界万象一脉相承的学习,需要记忆、理解、反思、运用、创造环环相扣的学习……
这个时代人对这个世界的学习已经加快了,而且仍在主动或被动地“加速度”:一岁熟练使用IPAD、三岁背诵唐诗三百首、七岁开始设计课程当老师……这些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已经不是个例。
在同样的时间段,比如小学六年,原来我们只需要完成小学课本的学习,现在我们从知识,到技能,到思维,甚至到想象与创造,才算完成学习;过去的学习只在教室就差不多了,现在要走进生活,甚至进入工作实景,去真实地解决问题……
教育人怎么办?简单而言,就是要认可孩子们已经“换挡”,并主动设计学习内容,协助与推动孩子们实现“换挡”。
学以成人,就是学成最好的自己,而不是成为个体私欲的奴隶,或者社会组织的工具,或者完美无缺的圣人。
这样的人,有缺陷,也有美德;有自我,也有大我;有家庭,也有家国;见众生,也见天地;立己,也达人;明道,也优术;理解传统,也面向未来;善用工具,更超越工具;追求利益,更追求意义……
请注意,我们在对人的定义中,刻意回避了“真善美”三个字。因为只有不完美的人才真实,学校致力于培养这样的人才现实,教师才不会被抬上“神坛”,儿童才不会被完美要求。
我们一直主张,教育要“从煤矿时代走向脑矿时代,甚至心矿时代”,说的就是挖掘人的潜力,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最好手段。
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,就是前者可以实现潜力不断开采的进化。所以数十万年后,动物还是那个动物,人却不再是那个人。其实同样背景的人,数十年后完全不同的人生,也同样注解着我们身上关于潜力这个特质。
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,儿童身上潜藏着四种潜能:语言和社交潜能;动手制作的潜能;研究和探索的潜能;艺术的潜能。当然我们知道远不止这些。
所以学校需要营造适宜的环境,帮助每个人重视自己的潜力,重视自己心智土壤的构造,兴趣与优势的发现,身心协同的成长;对于教师也是如此,学校帮助教师专注研究,营造环境与文化让整个团队进入“教育的心流状态”,老师们的潜力就会涌现,三五年就会成就另一个职业人生。
这个大家容易理解,需要强调的是,只有创造才能真实而持续地学习,就好比生命的基本原理,输出才能带动输入,热爱生活才会去学会生活。
所以无限的创造,才能帮助我们无限、有趣而持续地学习。
所以一个学习者,设置能挑战自我的“创造”环节,是保持学习动力和学习意义感的最好方式。
我始终认为,意义感才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,而且并不是只有饱经沧桑的人才会追寻。
我们必须认识到,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,每一个动作,每一场学习,背后都有意义之光的照耀,把它清楚地展示给学习者,展示给教育工作者,才是人生自主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。
学校要由“单一功能的细胞组织”,走向“多功能协同的细胞集群”,并逐步走向“功能整全的生态助长系统”。从哪一个“细胞”开始生长,都必须思考如何抵达完整的生态。
我们要从人的身心灵层次、学校的环境机制技术平台视角、学习的内容与方式设计,成长的社会学美学科学等维度,反思与重构学校教育。
连接是这个时代的问题源,也是这个时代的动力源。我们如果不去实现好的连接,就会面对坏的连接。我始终认为,所谓教育,无非就是把成长的问题与能够解决问题的人与资源相连接。
今天的学校必须实现“连接改变教育”,必须开始从互联网、物联网的启迪中思考“教联网”的问题。
而且我相信,教育核心问题解决方案,一定需要系统联动的专业分工,而且这种专业分工一定会成为教育领导者的常态依赖。我们今天就得习惯它,今天就得学会通过设计分工、资源分工、研究分工、技术分工的教育连接,解决问题。
这就是“2018中国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”的全部内容。它的目的不是把你领进一个新天地,而是试图描绘一份当下世界的新地图。
它的潜台词是:未来很长,别失望,别慌张,别恐惧。相信人的可能!
微信改版了
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“新校长传媒”
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▼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2594889720@qq.com
期待您的精彩分享
你可能会感兴趣
高考不再限于笔试?教育部副部长说要加强这12项考查,最重要的是……
来源 | 来自作者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
责编 | 张光
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
▼ 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购。